新华社记者贾文军 距北京残奥会开幕刚好一周年。
对于为中国取得残奥会首枚赛艇金牌的广东组合周杨静、单子龙来说,残奥会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让他们的后奥运生活变得更加精彩。现在,他们的目标已瞄准广州亚残运会,希望能再度携手创造辉煌。
(小标题)追忆艰辛夺冠路
“不能倒下,死都要冲过去!”这是单子龙在冲刺时刻心中的呐喊。
“划到最后一千米时,我激励自己,我们的每一桨都在创造奇迹!”
虽然时间已过去一年,但回忆起残奥会决赛,单子龙、周杨静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声音颤抖,拳头也不由自主地握紧,渀佛又回到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接触赛艇不到两年的他们,打破了欧美选手在这个项目上的垄断。
回忆起备战残奥会的日子,周杨静跟单子龙感慨良多。“当时训练条件比较艰苦,我们一度住在训练基地的移动板房里,白天训练,晚上要跑到唯一有电视的小宿舍里看电视,觉得自己跟农民工差不多。”周杨静打趣地说。
周杨静是中国赛艇队唯一的一名截肢运动员。每次训练完毕,周杨静都要取下假肢,倒掉积在里面的汗水。由于周杨静只有左腿能够发力,为保持赛艇的平衡,单子龙的右腿必须格外用力,大运动量的训练导致其右脚踝关节受伤。
“当时非常痛,痛得想哭,甚至晚上都睡不着觉。”单子龙说,为了防止兴奋剂检测出现问题,他们不能吃药,只能泡药水,而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就是“一定要在残奥会上为国争光”的信念。
(小标题)金牌改变人生 努力回报社会
“我们只比对手快了0·89秒。就是这短短的瞬间,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周杨静、单子龙并不讳言获冠军带给他们人生的改变。
残奥会结束后,周杨静、单子龙像明星一样走上各式各样的领奖台,并被授予“广州市劳动模范”称号。
在鲜花、掌声的背后,在感受社会关怀的同时,他俩也都抱着回报社会的感恩之心。
残奥会后,周杨静被安排到广州青年文化宫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指导中心工作。她坦言现在除了想兼顾好家庭生活外,最渴望的就是能做一个多功能志愿者,投身更多公益活动来回馈社会。
周杨静说:“前段时间我去香港和当地的义工进行了交流,我非常希望可以把香港先进的社工服务模式借鉴过来服务广州。”
“我们经常参加公益活动。”在过去的一年里,单子龙到过台湾与当地的残疾人进行了交流,在内地为青少年办了多场讲座,还积极参加广州亚运会的宣传活动。“国家培养了我,我也想回报社会。”
单子龙如今在一家大型超市上班,虽然月薪只有一千多元,但单子龙希望能学到企业的管理运作经验。他有一个小小的理想:将来开一间凉茶铺或者便利店,招纳退役后没有工作的残疾人队友一起创业,用自己的双手共创美好生活。
(小标题)愿为亚残运会再度携手
“2012年伦敦奥运会还有点远,我们现在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最想的就是为广州亚运出一份力。当然,也想在广州亚残运会上舀到冠军。”
亚运会明年底就要在广州举行,身为广州人的周杨静和单子龙自然想为家乡出一份力。
残奥会后,周杨静和单子龙先后都结了婚,过着幸福平静的生活。但两人一致表示,如果广州亚残运会设置赛艇项目的话,他们一定会重新披挂上阵,再次携手合作。
通过自学考试,周杨静拥有了本科学历。在日常工作中,她也努力向身边的同事学习英语。她还加入了亚运会志愿者的行列,向更多的人宣传广州亚运。
单子龙,这位以前只会说粤语的“广东仔”,现在除了每天准时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不断提高普通话水平外,还买回了电子词典,自学英语。原先没有英语基础的他现在已能进行基本的英语会话了。单子龙说:“学会英语,就多了一个沟通的渠道,我会和更多的外国选手成为朋友,把广州亚运介绍给更多的人。”
现在的周杨静比残奥期间发福不少,她笑言已经重了10多斤。久疏训练的她表示,大约明年初,她和单子龙将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投入到亚残运会的备战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