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升级中

中国赛艇协会 Chinese Rowing Association
中国赛艇协会 Chinese Rowing Association
联系协会
协会电话:(010) 67119212
传真: 010-67109232
协会联系邮箱:
contact@chinarowing.org.cn
邮编:100061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天坛东里中区甲14号航管中心院内中国赛艇协会
相关链接
中国赛艇协会 > 国内新闻 >
化蛹成蝶终树立丰碑 记中国赛艇队奥运创造历史
2008-10-03 11:15

  虽然只有一枚金牌,但对于中国赛艇队来说,北京奥运会足以铭刻中国赛艇史。这不仅是因为中国赛艇在北京奥运会上收获了自己奥运历史上的第一枚金牌,而且取得的战绩也是参加奥运会比赛以来最好的一次。正如女子四人双桨选手奚爱华在奥运总结中形容地那样:“赛出中国,艇起亚洲。”

  赛艇项目发源于欧洲,而且在欧洲是综合运动会中仅次于田径和游泳的第三热门项目。一直以来,欧美选手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乃至亚洲选手往往只能扮演陪衬角色。不过,这一局面在北京奥运会上被打破。在8月17日的北京奥运会赛艇决赛中,由唐宾、金紫薇、奚爱华、张杨杨组成的女子四人双桨组合,在最后关头逆转局势,力压德国、英国老牌劲旅,为中国赛艇队夺得了史上第一枚金牌。

  对于这枚承载了中国赛艇人24年期待的奥运金牌,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钟秉枢说,对于赛艇这样的欧洲项目,女子四人双桨这一集体项目的金牌,意义不亚于刘翔的男子110米栏冠军。

  1984年,中国赛艇队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开始了自己漫漫奥运征程。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首尝奖牌滋味,到2000年、2004年的未有作为,中国赛艇在欧美国家强势垄断中,起起伏伏,举步维艰。然而,在重创面前,中国赛艇人并没有气馁,没有退缩,在不断探索中勇敢面对。因为,奥运金牌的梦想始终闪耀在每一个中国赛艇健儿的心中。

  也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信念,中国赛艇在北京奥运会上终于化蛹成蝶。不仅收获了一枚历史性的金牌,而且1金1银、两个第四、两个第五,也创造了参加奥运会比赛以来成绩最好的一次。另一对女子组合吴优和高玉兰则在女子双人单桨中获得银牌。对于成绩,两人都表示高兴中还稍些遗憾,将会以此为新起点,继续努力。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男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项目一对年轻组合--23岁的张国林和21岁的孙杰,赛前并没有被世界同行甚至是中国赛艇队看好,北京奥运会只是作为两人积累大赛经验的一次锻炼。但两人最终杀进决赛,并名列第五,已让所有人刮目相看。

  化蛹成蝶后是美丽的,但过程却历尽艰辛。从2001年开始,中国赛艇就把目光锁定在2008年,涌现出的一批年轻队员,在经过了雅典奥运会洗礼后,更是誓言一定要在家门口,为中国赛艇书写新的历史篇章。然而,通往目标的道路绝非坦途。经历了2006年世锦赛3枚金牌和2007年世界杯第二站5金的辉煌战绩后,在2007年的世界锦标赛,中国赛艇再次跌入了低谷。

  “但是我们坚信天道酬勤,努力拼搏一定会有收获!2007至2008赛季的冬训、春训以及奥运前的夏训,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刻苦。手上老茧剪了一层又一层,血泡磨破一个又一个。”奚爱华在总结报告中这样说。

  与此同时,中国赛艇队也在训练中不断创新思路,寻求合作。“从这个周期组队开始,中国赛艇始终以创新作为组队思路,比如训练结构上、训练手段上、训练监控上等等,创新点每年都有几个,每年一步一个台阶往上奔。”国家体育总局水上运动管理中心主任韦迪说。

  如其所言,中国赛艇队在队伍管理架构上就有所创新,在外教伊格尔介入后,队伍分成单桨组和双桨组,分别由伊格尔和周琦年担任总教练,新的架构是对技术的有效整合,成为中国赛艇实现突破的关键之一。

  进行创新的前提当然要有更多的合作,中国赛艇队就有一个强大的科研队伍。“比如北大、清华、浙江师大、北体大等高校,”韦迪说,“与这些高校合作中,不仅有传统的生理生化监控、生物力学评价,还在操作层面,研制出赛艇专用的实船测试系统,这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到赛艇实质当中去。对外我们还和慕尼黑工业大学进行了合作。这些合作让我们的眼界拓宽,了解到一些肉眼看不到的规律。”

  创新还体现在训练环境上。中国赛艇队在训练中采用了国际赛艇界不常采用的高原训练,通过每年的高原训练,中国赛艇运动员在包括测功仪和水上能力上都有了长足进步。

  奚爱华曾这样形容过中国赛艇队:“蝶蛹蜕变缓慢而艰苦,可一旦化蛹为蝶,便开始灿烂的历程!”(完)  新华社记者苏海萍 2008/10/02 08:50